首页 实践风采 精品成果 基层服务事迹

2017-暖星实践团“用理论指导支教,搭建精准帮扶新模式”



用理论指导支教,搭建精准帮扶新模式

暖星实践团针对武校儿童心理问题建立支教新模式一套 

【事迹简介】

20177月,北京科技大学暖星云南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实践团连续两年前往云南省泸西县玄天文武学校,延续开展以“心理关怀”为主的支教活动。实践团将精准“一对一”帮扶作为支教的切入点,用社工活动与小班制度作为辅助,形成完整的支教逻辑链。期间通过线上筹款、索尼“梦想教室”等方式,改善该校的物质条件。

【事迹材料】

云南省泸西县玄天文武学校,超过95%的留守儿童、高达85%的问题少年,他们游走在社会的边缘,缺乏陪伴、自尊心强、生命意淡薄、视野狭隘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去年心理关怀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如何将支教科学化、精准化成为实践团今年探索的重点。实践团以社工活动做引导,小班分享促深化,精准一对一为根本的主线开展活动,形成个人、班级、环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影响。

小组社工活动是支教模式的第一步,通过小组活动使使实践团成员初步了解孩子,让孩子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实践团按年级将孩子分成小组,通过“团队”、“自我”、“差异”、“挑战”四个主题活动,培养孩子间团队意识,帮助同学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方向,了解自我性格特质、正视差异、更好地发掘自我价值。

小班制包括主题班会、班级量化分评比、心情卡片等分活动,实践队员分散到不同年级中去担任各班的小班主任,促进与孩子了解的深入化。每日设定固定时段进行小班授课,了解小组社工效果,倾听同学们的建议从而更好地调整改进活动;班级量化分制度包括:班级卫生、课堂纪律、学生礼貌度、集体活动参与度等五个方面,通过“每日一查、活动加分、总分评比”的评比办法,以竞争和激励促进班级凝聚力。通过心情卡片的形式使小班主任与孩子的近距离接触,搜集大量数据样本,确立“一对一”关怀对象进行观察及帮扶;同时,实践团成员在小班中讲授梦想、家庭、友情、生命等7个主题课堂,使实践的帮扶内容更加系统化。小班制度作为其他连接社工活动和精准“一对一”的桥梁,实践团在支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准“一对一”关怀是实践团的特色之处,通过以上两个环节选定具有自闭、自负、缺少家庭关爱等问题的孩子作为一对一样本。首先在社工活动和日常相处中发现问题,透过小班制度深入了解,确定孩子的问题类型;其次通过每日记录分析孩子的行为及思想动态变化,挖掘问题的成因;最后依靠社工和心理学理论,精准利用理论制定不同的帮扶计划。例如孩子迷失希望时,借助罗森塔尔效应,通过激励给予学生信心和希望;孩子不说实话时,借助儿童绘画心理学了解孩子内心,将帮扶做到对症下药、有理可依。19个精准帮扶对象的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自我表达意愿增强,情绪指数和人际关系趋于良好。

通过总结两年来的支教数据,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理论支持,实践团以25份一对一跟踪记录表和4份支教分析表为样本,探索出一套“规范与竞争同步,引导与矫正并驱”的支教新模式。

暖星实践团,通过规范孩子的行为实现思想净化,借助班级竞争促成行为规范的养成;用引导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用行为矫正纠正问题少年的错轨,从意识引导到个体能增,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际最明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