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风采

首页 实践风采 金奖团队

北京科技大学弦歌社会实践团

实践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助力乡村振兴,谱写社会主义文化新华。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弦歌实践团继承老钢院、北科大、化生学院优良传统,聚焦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三大主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文化挖掘、文化传播、科技赋能专项行动,用青年行动谱写弦脉之歌,助力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文韵光徽”小队前往安徽省宣城市和黄山市,探寻中华文化的瑰宝——文房四宝。以文房四宝的传统文化调研和创新性发展为主题,在深入挖掘文房四宝传统工艺和现实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从新媒体宣传、非遗技术传承、电子技术赋能等角度出发为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和价值挖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内核,宣传非遗文化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弦歌青韵”小队深入青海省西宁市,海西州,玛沁县等地,乘习总书记对青海下达的重要指示,聚焦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致力于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在过程中前往青海大学三江源国重实验室进行访学,来到青海省高原自然博物馆等地点收集资料。实地前往青海高原牧场4片,亲眼了解生态现况。走访当地政府及生态科技企业,了解现有治理手段和落实情况。走进10余户真实牧民家中,了解最实际的需求和痛点并宣传环保知识。在过程中同时前往唐卡,木雕等当地非遗传承点,了解并动手实践制作文创产品。

“荆楚清源”小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以助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为目标,深入乡村和企业,实地考察长江保护下的生态模式,聆听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博弈与共赢,并自主设计了一款树脂过滤器,为人们的生活用水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分发问卷、制作海报与视频、组织宣讲与志愿活动,我们以“水”为笔,以行动为墨,绘就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让更多人加入到长江保护的行列中来。

“绿野守望”小队聚焦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上村镇的农业困境,特别是干旱导致的作物减产问题,以“科创助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团队设计制造了新型辐射冷却膜,并在当地进行调研和测试。小队深入走访农民、政府和企业,调研上村、王庄村两个村落,全面了解问题,并与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等专家沟通改良农膜。同时,团队探访红色文化遗址,宣传乡村旅游,联合天津大学开展宣讲和支教活动,助力当地文化与教育。实践得到多方支持,研发成果获专家认可,并被多家媒体报道。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上村镇等类似地区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产品与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实践成果:

形成科技成果8项,包括水源树脂过滤器、物联网智能放牧管理系统及配套穿戴硬件、牧业微生物菌剂、农业新型辐射冷却膜、长江科普网页等。

受到校内外媒体报道21次,总浏览量100w+,包括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华网、文旅中国等国家级媒体以及北京青年、湖北日报等省级媒体。

与湖北省宜昌市、安徽省歙县等地建立3个第二课堂合作基地和共青团项目基地。

入选“”校十强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自讨苦吃担使命,农林报国当先锋”专项计划,“2024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等计划8项。

多次开展宣讲会和支教活动,共计时长48h+,覆盖人数300+,形成学习报告和教学动画13篇。

撰写政府和企业发展建议信6封,收到政府表彰证书4份,企业感谢信8封。

采访包括“全国最美河湖卫士”李春梅书记在内的50余位基层干部与村民,形成访谈录5w余字。

文创产品30余种。

拍摄“漫行长江”,“贡布拉巴”,“智汇绿野-膜力无限”等微电影四部。

发布微信推送70余篇,微视频40余条,总浏览人次10w+。

实地开展进行文化寻访和调研30余次,收集有效问卷1000+份,形成6篇调研报告共计约10w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