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

首页 课程研究 工作总结

北京科技大学2021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培育社会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北科大模式”

以青春之我,行强国之力,为祖国与母校献礼

——北京科技大学2021年“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2021年是我校将“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第十七年,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第一年,社会实践工作在共青团中央、北京团市委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各学院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在形成具有北科大特色的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与建校七十周年的重要历史阶段,北科大社会实践工作将不断弘扬爱国之情,奉献青春之力,以更加饱满的姿态与优异的成绩迎接双喜盛宴与恢弘诗篇。

一、培育实践精品项目,打造社会实践闪光“点”

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绘就最美青春——回望建党百年路,青年筑梦新征程”为主线,开展“建党百年青年寻访行动”“乡村振兴青年有为行动”“筑梦冬奥青年有为行动”“爱国卫生青年志愿行动”“弘扬文化青年探索行动”五大专项行动,追随建党百年时代轨迹,稳抓乡村振兴时代命题,紧扣筑梦冬奥、爱国卫生运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事脉搏,组织3630名学生,组建347支社会实践团队,在祖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承载重要实践培育功能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实践团调研采访30000余次,举办宣讲会700余场,记录建党百年故事600余篇;支教总时长超过31614小时,覆盖人数将近50000余人;带货直播70余场,募捐图书3859册,筹集善款及捐赠物品所值超过370000元;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推文8000余篇,原创视频2000余个。学生实践总覆盖人数超过1000万,收到百余家实践单位反馈意见和感谢信,实践事迹被人民日报、人民网、中青网、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践行重要提质增效功能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团队。传承红色精神血脉,建党百年寻访调研实践团追寻建党百年红色记忆,线上寻访延安、井冈山等9个地区的红色旧址,共计调研采访900余次,记录建党百年故事60余篇,明确青年时代责任和担当;行思文化寻访实践团开展文化寻访调研宣讲实践,搭建“共享青年联合体”云讲坛,公益讲座累计直播时长40小时以上,设计“中国精神谱”网页,探索多样化的新媒体宣传方式。投身乡村振兴建设“黔守”调研实践团聚焦数字乡村、乡土资源整合两大选题,深入11个省市及自治区,发放问卷2000余份,整理访谈录150篇,撰写实地观察报告30余万字,形成高质量学术论文2篇,探究乡土社会资源整合的潜力;长青支教实践团立足振兴乡村教育的突破口,开展线上支教359场,支教时长累计2000小时,募捐图书1000余册,筹集善款及捐赠物品所值超过16万元,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探索冬奥冰雪文化,缘梦冬奥调研宣讲实践团挖掘冬奥事迹,发放问卷2000余份,线上线下开展50余次访谈,形成20余万字的访谈录,举办二十余次线上科普宣讲,活动覆盖人数32余万人,运用声音传递冬奥理念和大国担当。发扬中华文化风采,闽寻匠心学习参观实践团学习传承大国工匠精神,通过调研采访探寻大国工匠背后的故事,发布工匠故事40余篇,总浏览量达25000;华夏拾遗非遗调研实践团传承保护非遗文化,采访20余位非遗传承人,开展1000余次调研活动,举办17场非遗文化宣讲会,总覆盖人数70余万,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依托科技服务社会,索奥科技实践团以科技创新助力消防、助老助残,自主开发APP,发布问卷两千余份,撰写3篇分析报告,实践事迹受到人民资讯报道。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北科大学子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拓展眼界能力,不仅充实了社会体验,丰富了校园生活,也收获了累累硕果,真正地做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构建长效育人机制,巩固一二课堂融合主题“线”

多年来,北科大社会实践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设计、孵化、实施与总结,完善“课堂教学”、“过程管控”、“成绩评价”、“成果转化”、“宣传推广”五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全链条工作体制,做到社会实践主体课程与专项活动协同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时政化、信息化、成果化。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一网二课二系统”,完善课程网、线下授课、线上慕课、实践管理系统与微足迹系统,为五位一体顺利推行与高质量实施保驾护航。

高质量推进,实现“五位一体”大循环。我校坚持课程学分化、参与全员化、授课专题化、教材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的育人机制,注重提升育人实效。以课堂教学体系强化专业性,坚持“集中授课10学时、团队实践14天”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课程全年运行;开设“社会实践概论与选题”“社会实践方法与技能”等五讲理论课程,编写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确保实践教学有案可循、有例可依。以过程管控体系强化安全性,采取项目化组团模式,要求学生团队依托实践项目进行申报,邀请1名相关领域教师把关指导,构筑安全教育、签订承诺书、购买短期意外保险、邮寄家长一封信、指导教师实时指导等“安全防线”。通过建立健全电子信息化档案,汇总管理与项目选题申报有关的电子信息数据,由学校保存并管理每位实践同学的电子信息档案。以成绩评价体系强化科学性,为将“信息化宣传成果”纳入考核体系,建设成绩评价网络平台,完善成绩管理系统,全过程公开评价流程及结果,实现老师线上评阅、学生分项查询功能,促进成绩评价体系科学公平化。采取量化评分与综合评比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方式,授课成绩占15%,实践成绩占85%,并计入学生成绩单。以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实效性,选拔立意深、视角新、特色强的团队进行重点指导,促进实践教学成果多元化、专门化、深度化涌现。搭建 “精品成果奖”、“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思政论文”等竞赛平台,推动社会实践项目向发明专利、科研论文、创业项目、微电影作品等领域成果进行转化,使实践教学由“用手用脚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入脑入心的系统认识”。以宣传推广体系营造氛围性,结合新媒体前沿技术,为实践团队定制“实践绘就最美青春”微直播、微话题等线上交流项目,组织开展“实践归来话实践”团日活动、实践沙龙等活动,宣传实践中涌现的优秀团队及个人,发挥线上线下协同优势,制作“学长学姐经验谈”线上分享视频集,以优促优,激发学生强烈的实践意识,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实践氛围。

建立健全“一网二课二系统”,以全程信息化体系强化精准性。通过完善课程网、线下授课线上慕课、实践信息管理系统与微足迹系统,社会实践工作综合体系保障系统初步形成并稳步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扎实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课程网提供社会实践学习资料为同学增长知识储备,在实践前,科学设计5次理论授课,并上传相关材料至社会实践课程网供学生回顾参考;展现优秀实践事迹及成果激发同学实践热情。采用线上慕课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线下着力培育社会实践课程专业授课师资队伍,每年组织超过180名教师参与实践指导工作,结合社会实践组织、管理、选拔与培育诸流程进行相应课程编排,开设“社会实践概述与选题”“社会实践策划与申报”“社会实践实施与执行”“社会实践方法与技能”“社会实践总结与成果转化”五节课程,并汇总相应实践资料,编著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主题教材;在疫情期间,采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实施第二方案,进行线上授课,同步录制授课视频,保证实践教学进度,授课资料与其他实践资料汇总至慕课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有效链接、高度融合打造社会实践管理系统”与“微足迹系统”双系统保障,搭建学校与师生沟通链接的桥梁,实现社会实践申报、监测、反馈的精准管理,及时跟进学生实践动态。学校依托“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申报审批、过程动态监督、总结材料上报等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微足迹系统”,实时关注学生动态,实现学生实践实时跟踪与反馈,指导学生聚焦实践主题开展活动。

三、推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开创高校人才培养新局“面”

我校社会实践课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助力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持续加强“两个引领、三位机制、四重保障”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获第一批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助力学校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以“实践绘就最美青春”为主题,每年紧扣时代热点制定实践方案,促进学生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和资源;在遴选精品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三下乡”“千校千项”“百强团队”等高含金量评优活动,着力打造和完善科学竞赛“第一公里”,帮助学生凝练项目特色,拓展项目价值。

 

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是社会科学理论界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培育高质量社会实践,积极顺应顶层设计指挥棒的作用,积极发挥高校主动性,积极引领广大北科学子自觉投入,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属于青年的实践之礼,贡献强国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