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佳标兵事迹

【2022年】邵奇祥——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守护文化璀璨星河

事迹简介:

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晋心塑源调研实践团前往山西省太原县,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山西面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实践调研。作为实践团的队长,我带领团队走进面塑文化,以青年视角解读非遗,以时尚方式展现非遗。实践队深入调研面塑文化,采访7位非遗传承人,回收500余份问卷;推广非遗文化,撒下传承火种,支教研讨直播吸引700余人观看,事迹被15家媒体报道;创新宣传方式,提升传播热度,漫画、推送和小游戏获得2万多浏览量。实践队领略非遗魅力、探究非遗现状、分享非遗故事,以年轻的声音,让青年与非遗共振。

事迹材料:

著名文化学者陈至立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能否传承下去,关键在于我们要打开心扉、放下偏见,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部,从中汲取营养,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把它们转化为现代生活中的精神力量。” 山西面塑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非遗文化,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这项传统手艺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让这项非遗文化重新被大众所了解,发现其价值,做好保护与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非遗的队伍。为此,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晋心塑源调研实践团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寻找隐藏在人民生活中的非遗文化。

“溯流岁月传非遗,弘扬文化赋新生”。非遗是岁月的沉淀,是文化的珍宝,为了深入调研传播面塑文化,掌握当代山西面塑的发展状况,我带领队员前去山西省太原市,参观7位面塑传承人的工作室并且对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同时在太原街头采访了20余人,在老师们制作面塑的时候进行了3场直播,收获了超过3万的点赞,同时为了实现传承面塑文化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与老师合作建立了一座实践基地,实现面塑的可持续发展传承。

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年轻人不了解面塑文化的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这门精美的手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面塑,我利用起所有流行的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发布64篇推送,被学校公众号转发24次,微博27篇发文、阅读总数突破3万,还有其他12个视频平台获得超过两万的浏览量,累计在14个自媒体平台发布了226个文章和视频,实现了宣传方式和宣传手段的全方位覆盖,真正实现了对于面塑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行动与面塑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宣传更进一步,实践队通过不断地努力,被15家媒体共报道21篇内容,达到了更好的社会面宣传效果,也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价值与意义,并将我们的实践成果与传承人老师们积极反馈,让传承人老师们看到发展的希望,因此收到了两封面塑传承人的表扬信,夸赞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面塑文化。

扬非遗文化,让非遗薪火相传。实践过程中的8次支教活动向300多名同学撒播了传承面塑文化的种子,期望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另外我与12支非遗队伍进行5次非遗研讨会议,联系8支红色精神队伍进行两次红色之旅,看到了面塑里的红色精神内涵和元素体现。

文字出真知,根据采访结果和调研数据,我们合作撰写了一篇论文,整理非遗传承人的采访记录得到1万多字的访谈录,将传承人关于面塑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记录下来。发布的网络调查问卷目前已被400余人填写,获得全国人民对于面塑知识的了解数据,结合这些问卷数据和访谈录的内容,我们制作出来了一份关于山西面塑的调研报告《山西面塑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和一份以更好的传承山西面塑为主题的论文《山西面塑的创新传承和保护研究》。

“非遗传承在今朝,传统文化继往开来。”作为实践队的队长,我积极探索将山西面塑文化更好与当今年轻人的流行文化结合起来的形式,我制作了一个小游戏让人们在游戏时学习面塑知识,体验面塑乐趣,在小程序中介绍面塑知识。我还制作一个官方网站让人们实时浏览社会实践进程,感受非遗文化氛围。我们还自主设计了多款表情包和连载漫画,达到两万多次的浏览量和转发,真正将面塑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让面塑的形式多元化与年轻化,让非遗更加生动地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让传统的手艺走入大家的心田,将普通的物品赋予文化的魅力,我们设计的多款文创产品实现面塑文化的创新性解读,拉近了群众和非遗文化的距离。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的情感的传达。我们的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为文创爱好者提供手工的快乐,更是对山西面塑文化的一种历史性解读,也是另一种生命和意义的延续,让更多人的回望非遗,感受山西面塑文化的博大精深!

赏千年非遗文化,品古今历史风华,面塑文化让我为之倾倒,愿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护好文化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