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佳标兵事迹

【2020年】王睿——让非遗,入人心;让古艺,焕新生

事迹简介:

2020年,华夏拾遗“遥临漆韵”非遗调研实践团前往山西省平遥县,对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遥推光漆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实践调研。作为队长,我怀敬畏与希冀,与每一位拾遗人同行。为守护千年推光漆艺,让非遗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实践团组织一次线上大师宣讲,两次平遥古城街头采访;为明晰行业前景与瓶颈,更好利用“非遗IP”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开展两次针对漆器商铺与手工作坊的走访调查,两次“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总覆盖人数3000余人。团队专访八位省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走访二十余位当地漆器个体户,了解技艺及行业现状,为他们提供帮助与建议。实践团收到平遥恒隆泰漆艺有限公司感谢信,获赠平遥县政府相关资料与书籍。实践事迹被平遥电视台专题报道,社会影响广泛。

事迹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拥有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世界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然而当古老的非遗踏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从时间成本和社会需求,都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很多传统手工技艺甚至面临着“无人传,无路走”的窘境,亟待更多人的关注与保护。为此,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遥临漆韵”非遗调研实践团的十二名队员回到家乡山西,探寻传承千年的古老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为推光漆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因寂寞舍风华。”匠心从来不缺包装者,缺的是记录者。团队深度专访了八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代表性传承人,全面了解传统推光漆艺的历史与现状,深刻剖析传承困境,共同探讨保护思路,并整理完成近四万字的访谈录,推出匠心系列精品公众号推送七篇。

在不明白要继承什么之前,不谈传承。团队参观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团队成员体验制作工序,并推光、彩绘,制作了一件团队logo的摆盘。参观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采访学校负责人,了解学校创建的“现代学徒”传承模式,参观浑漆斋大院,专访院主人耿保国大师。此外,团队还前往了平遥县政府,专访非遗保护中心的霍主任,,从多角度提出非遗保护新思路和新措施,得到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获赠相关书籍资料。

每一份付出,都不会被辜负。团队完成了,一份13万余字的实践报告,一篇17000多字的专项论文,一部微型纪录片,一首团队独立改编的歌曲《拾遗记》。线下期间,团队深入基层,多次采访古城游客,走访漆器商贩,手工作坊,并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线下问卷518份,结合线上问卷1501份,完成两篇深度调研分析,并与唐都公司联合设计一份宣传手册。

会做还要会“吆喝”,酒香也怕巷子深。团队主要以上四个平台开展新媒体宣传,各平台总浏览量34000余人次,宣传内容多次被学校官方转发。线下实践期间,平遥电视台对我们进行了新闻专题报道,此外,团队还收到了平遥恒隆泰漆艺有限公司发来的感谢信。

身为队长,我深知非遗保护不仅仅是口号和意识,更是责任与行动。实践前期,我可以是实践行程的规划者,可以是人事分工的安排者,可以是各项技能的培训者,也可以是与大师和实践地联系的对接者。实践过程中,我与队员们走遍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走访手工作坊,采访古城游客和居民;与平遥唐都公司联系,当面洽谈合作意向;作为第一采访者,与名家大师促膝相谈;作为团队发言人,向政府建言献策……实践结束后,我积极带领团队开展成果转化;组织线上会议15次;联系大师举办线上讲座;参与每一篇推送的制作;撰写各类投稿和文案上万字;监制团队微电影,并录制微电影旁白。

为匠心,讲述每一段时光里的坚守;替民意,发出每一声坚实的呐喊;让古艺,焕发每一点文化的生机;同你我,留存每一份民族的记忆。

我是王睿,非遗焕活新生的浩荡征程,你我同行。